摘要自2019 年底至今,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(COVID-19)已成为影响全球的重大事件。新冠疫情本身特性叠加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,使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更为深远。中国率先打响疫情“遭遇战”,明确病毒特性后采取了坚决措施并基本控制疫情。然而,随着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阶段,预计疫情影响仍非短时可结束,新冠疫情已经成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需共同面对的危机。当前疫情已经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强烈冲击:随着疫情发展,各国的经济预期正在持续下调,全球经济衰退成为大概率事件,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压力。此外,还需注意到各经济基本面因素正在向悲观方向转化,以及各国应对方案侧重点与手段存在差异,为全球经济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。中国在付出巨大努力率先控制疫情后,已经积极向全球分享中国抗疫经验,并将加紧复工生产的抗疫物资向全球供应。然而,一个新的全球共同挑战在于如何在控制疫情的同时逐步重启经济、加快复苏。在这一方面,中国通过率先全面重启经济,探索复苏的成功模式与经验。同时,近20 年来大规模流行病相继爆发,发生频率接近5 年一次。中国已经先后受到SARS与新冠肺炎的严重冲击。必须意识到,由于新病毒加速出现、大规模传播契机增加,大规模流行病可能成为对人类社会的周期式考验,亟待在战略层面上予以应对。站在发展的视角看,建立系统抵御和化解危机影响的“高韧性社会”必将成为对全球经济体未来的共同要求。中国有责任为全球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建设“高韧性社会”的成功路径和模式。“高韧性社会”具有全新的内涵要求:应当具备反应、抗压、可持续三大基础能力,同时反映在经济、医疗、民生、沟通和数字化领域,都应体现出针对性强化。新冠疫情是对各国综合应对能力的一次“大考”。中国在率先面对考验并取得了一定成功经验的同时,也识别出了一些问题。我们根据“高韧性社会”建设体系的四大关键领域、12大维度,综合回顾了中国的应对表现。总体来看,中国采取了坚决、系统的措施,体现出高效、协同的执行能力,在创新经济应用、应急设施建设、民生物资保障、数字化平台支撑等方面亮点突出,为全球提供了较为优秀的经验借鉴;同时,此次疫情中也识别出了中国在经济、医疗、民生、沟通和数字化领域的一些短板,应作为下一阶段关注的重点。结合重点识别,我们就中国“高韧性社会”建设提出九大关键举措建议。(1)重创行业救急:通过鼓励稳岗政策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、大数据精准帮扶、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等方式精准施策恢复中小微企业造血能力。通过构建贸易促进平台、产业链“互联网+”科技升级、推进区域贸易协作等方式促进贸易升级。(2)精细引导投资与消费复苏:投资领域持续深化改革,抓住新投资机遇,释放新政策空间,鼓励新的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。消费领域精细化引导消费反弹,配合新消费需求推动补贴和改革。(3)强化供应链韧性:协助摸底和评估重点企业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安全,制定供应链替代方案,强化全球供应链韧性。同时主动研判供应链变动趋势,推进产能布局调整或供应链整合。(4)产业链数字化转型:抓住数字化契机,提升制造业基本盘的抗风险能力,推广云服务配合协同需求,推动政策、投资、效果展示与服务生态到位。(5)鼓励创新机遇行业:推动新模式新技术,加速推动创新场景落地支持。针对疫情下快速催熟的行业,结合数据资产开放帮助生产要素筑基,构建全产业链集聚,通过敏捷管理助力场景加速落地。(6)预警响应机制:打造政企多方合作的敏捷力生态与开放应用平台,优化预警机制及流程并厘清各级职责,积极探索重大灾害专项保险等应急风险共担举措。(7)公共卫生体系:鼓励前端预防诊疗创新与公共健康投入,完善分级诊疗、应急医疗、远程医疗等公共医疗体系,提升城市应急卫生服务配套标准。(8)危机沟通:选取最适沟通策略、优化官方信息发布,基于事实传达信息,打造官民互信体系,提升信息透明度。(9)数字化赋能:加强城市信息流建设,打通数据壁垒形成基础大数据资产,进一步推行智慧政务,开放社会合作推动应用场景落地,搭建应急管理数据和应用平台,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。3